▍晚安,週五的夜裡,要不要拜訪一下吸血鬼?看似充滿西方形象的他們,背後卻有著東方的淵源
⠀
⠀
電影中的吸血鬼形象隨時代不斷改變,在早期的吸血鬼電影中,傳說即是故事的主題,但越往現代發展,吸血鬼的形象也有了改變,其樣貌、來源解釋也開始變異。有時吸血鬼的名號也不被直接說出口,傳說的色彩被沖淡,吸血鬼成為創作者說故事、表達觀點的媒介,而其形象也有從全能到病態的傾象。
⠀
⠀
現在大部份人所言的「吸血鬼」,原型來自愛爾蘭作家布蘭・史托克(Bram Stoker)1897年的作品《德古拉》(Dracula)中的德古拉伯爵,而這種西方所建構的吸血鬼形象,更早是來自 15 世紀瓦拉幾亞王國(今羅馬尼亞)的王子 Vlad Tepes。他在西歐被塑造成邪惡的、喝人血的施虐者,但事實上在羅馬尼亞他則被視為抵抗鄂圖曼帝國侵略的戰爭英雄。
⠀
⠀
吸血鬼這看似是西方世界的產物,卻有著東方的淵源。詩人拜倫在他 1810-1811 年間所進行的壯遊途中完成了長篇詩集《異教徒》(The Giaour)的寫作,小標是「一個土耳其故事的片段」。故事主人翁、一位異教徒與回教君主 Hassan 的妾 Leila 相愛,而當時女性不忠的懲罰是被裝進袋子裡沈入大海,Leila 遭此命運後,異教徒將 Hassan 殺掉,並將其頭顱送給 Hassan 之母。(註三)其母對異教徒下了詛咒,詛咒他永世不能壽終正寢,需要吸食血液、流連於墳墓,也成為西方世界對吸血鬼的形象建構來源之一。
⠀
⠀
閱讀全文 ➤➤ https://bit.ly/3gZsjMy
⠀
⠀
許多吸血鬼電影都以德古拉伯爵或羅馬尼亞傳說為參考,這種來自東方的不信神、與現世斷開聯繫、永世在黑夜梭巡而哀悼愛人的形象,也出現在當代電影中。尼爾・喬丹 1994 年的作品《夜訪吸血鬼》(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)是一部很受歡迎的吸血鬼電影,除了由知名演員湯姆克魯斯、布萊德彼特主演以外,也是因為創作者成功地展現了被詛咒的悲劇性角色之魅力。
⠀
⠀
也許在本片當中所呈現的吸血鬼形象依然符合部分傳統想像:尖牙、蒼白、懼怕陽光,但是不同於 1922 年 F.W.穆瑙(Friedrich Wilhelm Murnau)的默片經典版本《吸血鬼》(Nosferatu),他們的外型更接近人類,且溫文儒雅,使人無法拒絕。同時,此形象又不同於德古拉傳說,除由主要角色對羅馬尼亞吸血鬼傳說的直接駁斥以外,片中吸血鬼種族特殊之處在於:他們是失去祖先的一群,沒有根源與系譜,此種族要不是必須忍受孤獨;就是陷入亂倫與自毀。片中最老的吸血鬼阿曼(Armand)說:「你知道有幾個吸血鬼能熬過永恆嗎?」與德古拉相比,他們的美麗與優雅必須付出更多代價。
⠀
⠀
片中最主要的女性角色是小女孩克勞蒂亞(Claudia),由當時才 11 歲的克絲汀・鄧斯特(Kirsten Dunst)飾演,她確實地表現了純真的邪惡與成熟靈魂的悲傷,並對路易提出質問:究竟是奪去她人類生命的路易、還是賦予她吸血鬼生命的勒斯達更可恨?原本將隨時代存活、隨時代消逝的軀體被提早終結、其後又被無限延長,在無盡的時間中殺戮的狂喜轉變為孤獨,不管時間如何逝去,她都依然是那渴求母親的小女孩。
⠀
⠀
⠀
▍《夜訪吸血鬼》:新舊年代變遷之際的永生困境 ➤➤ https://bit.ly/3gZsjMy
⠀
▍𝘽𝙄𝙊𝙎 𝙢𝙤𝙣𝙩𝙝𝙡𝙮 #傘開計劃 —— 三款設計傘,手刀收藏 ➤➤ https://bit.ly/3jezseO
⠀
#舊文沒看過就是新的|#吸血鬼|#布萊德彼特|#湯姆克魯斯|#克莉絲汀鄧斯特|#BIOS專欄